close

閱讀文獻

1. Understanding hom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 The Meaning of Home among Elderly Immigrant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章英華老師關注社會意象與家庭變遷之間的關係,尤其感興趣華人父系家庭的持續變遷。家庭的社會環境受到歷史事件、家庭型態、成員的就業結構、成員的經濟、性別、年齡等角色等影響。以台灣社會而言,最普遍的家戶型態是已婚夫婦與十八歲以下的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傳統的三代同堂延伸家庭比例已經逐漸減少。但特別的一點是,獨居戶佔了台灣家庭型態比例將近五分之一,章老師將之視為過渡性的單身家戶。

 

家庭之於個人,一方面作為社會化的基地,一方面也賦予情緒上的支持/壓力。以社會化角度而言,家庭的社經地位,家庭成員的教育程度,孕育了家給個人的薰陶與機會,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上的投資,影響了個人連結社會資源的機會,形成成就上的差異。以情緒支持角度而言,現代家庭中的情感模式:依賴/自主、互惠/團結、團結/矛盾等,尤其體現在年邁父母及成年子女之間的關係:原本父母子女之間有的團結互惠關係,卻必須仰賴社會規範中子女對父母的照護責任產生關係連結,形成雙方的壓力來源及情感矛盾。

 

家庭之於社會體的存續,在不同歷史階段扮演著生產與消費的關鍵角色。中國傳統想像當中,家庭的束縛對個人造成發展的阻力,然而早期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卻也某種程度奠基於各種家庭企業或家庭代工等,以家庭作為生產單位的經濟形式。然而,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全球化力量的滲透,家庭角色逐漸從生產單位,轉變為商品的消費單位,從實質的日常用品,到制度條件面的教育、照護等議題,家庭都是最基本的需求者。尤其因應人口高齡化而越發關鍵的醫療照護層面,醫療體系能否全然取代家庭的照護功能?此提問仍值得商榷。

 

瑞典社會學家Jim Kemeny(1992)Housing and Social Theory一書提出理解家庭、家戶與社會的模型。家戶(household)、住居(dwelling)及地方(locality)為一由內向外的同心圓層級,地方條件會影響住居的型態及家戶成員可以獲得的資源份量,不同的住居型態影響家戶的活動形式,因此「家戶」這樣的微空間與尺度更大的「地方」,是一層層包裹,相互滲透的關係。加上國家/市場、自願結社/非正式關係的向度交織之下,結構出家戶鑲嵌於社會多方力量影響之下,形塑出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章老師的導言中所言之「家庭」,主要還是以主流的核心家庭為主要形式。針對獨居、同志伴侶等非主流家庭型態,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可再進一步討論。  (賴彥如 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rthome 的頭像
    smarthome

    家、空間與科技

    smart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