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鄭重老師是國內研究日常生活地理學先驅,早期特別關注市場研究,近年來研究興趣轉向廚房議題,尤其是公寓廚房。依據統計,台灣的住宅現況,公寓佔八成之多,因此「公寓廚房」更突顯出台灣當代生活地景的代表性。
回顧家務工作史,可區分為:1.婦孺共同勞動期(1800-1910)。2.家庭主婦孤立家務期(1900-1960)。3.職業婦女跨域協商期(1950-迄今)。女性面臨了各種不同的窘境,從早期家庭主婦的「無名難題」,到職業婦女的「協商難題」。家務對女性來說,是既苦悶又沒有成就感的事,西蒙波娃的「第二性」認為女性為他者(先生、小孩的成就)而存在,所謂「家庭主婦症候群」乃身為女性本分內宥性的無奈。
男造環境的性別假設,揭露出以男性為主的建築師對女性的歧視,空間中充滿了性別的不平等。而女性必須在不下廚的男性建築師所規劃設計出既小又不通風的廚房中進行繁重的煮食家務,這對女性來說又是另一項折磨。
吳老師將列裴伏爾(Lefebvre)的社會空間生產三角概念(空間實踐、空間表述、活現空間),以及身體空間的再生產理論(身體戰鬥、生命戰略、生活戰術)整合在一起,兼顧鉅觀的空間的政治經濟學與微觀的身體的社會經濟學,建構出「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架構,使得公寓廚房研究有更紮實的理論基礎。
台灣集合住宅的發展經歷了:1.四樓以下市民公寓的摸索階段(1949-1974)。2.中高樓層公寓國宅大量營造階段(1975-1989)。3.二手房屋仲介與整建裝修的不動產流通階段(1990-迄今)。這樣的需求和演變,與核心家庭、城鄉移民和都市集體消費息息相關。
因應狹小擁擠公寓廚房,展現出來的空間協商,有公寓三合院(家族成員分住在不同樓層)、地下建築師(女性改造理想的廚房空間)、外溢的廚房和空間的挪用(利用陽台)、民生必備基礎設施(水、電、瓦斯)、廚房三寶(炒菜鍋、冰箱、大同電鍋)。
女性廚房生活再生產的社會經濟學分析方面,家族成員分住附近或不同樓層,所展演的煮食家務的身體戰鬥有所謂的「老媽子的移動廚房」,媽媽奔走於未同住家族成員的廚房,分別進行煮食家務,解決了家族成員的用餐問題;職業婦女解決「協商難題」的身體空間的戰術協商,利用黃昏市場、超級市場購買速食、熟食或外食,解決了職業婦女費時耗力的煮食家務難題。
公寓廚房研究提供一個更貼近人性的研究尺度,也可接連到廚房生活的文化大革命和新生活運動,提供日常生活地理學不同的養份和新視野。 (曹建宇整理)
閱讀文獻